“小冶医生”收到特别来信:15年病痛折磨 这项中医技术让我重获新生

作者:朱永龙  发布时间:2024-05-27

“小冶医生”收到特别来信:15年病痛折磨  这项中医技术让我重获新生

 

编者按:近日,上海中冶医院的“小冶医生”健康管家收到了一封4000多字的感谢信。信件来自饱受病痛折磨15年之久的朱先生。2024年4月,朱先生慕名来到上海中冶医院中医骨伤科,住院手术期间,亲身见证了周勇忠主任团队中医小针刀的显著疗效和独特魅力。积年沉疴,一朝消除。朱先生感动之余,亲手写下感谢信,发送给中冶医院“小冶医生”线上健康管家。他希望小针刀医术发扬光大,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祖国医学更多造福群众。言之谆谆,意之殷殷。现将感谢信编辑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15年漫漫求医路

 2009年的某一天,我的腿脚突然不能行走了。我愣住了,仿佛一下子从山顶跌入谷底。

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去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诊治。诊毕,骨伤科认为是半月板撕裂,医生为我抽掉了膝盖内的积液,上了药膏,并劝我多休息,少走路。

诊治后,症状缓解了一阵子。可我是会坐下来休息的人吗?我继续在工作的路上奔忙着…… 但膝盖疼痛却在加剧。我先后去过多家医院,找到知名骨科专家,尝试了多种治疗,症状虽时有缓解,却一直未能治愈。

屋漏又逢天下雨。2015年前后,我又患上了腰脊椎脱落。这个病比膝盖痛更甚,时而像绳索绑住全身,时而像小虫在血管中乱窜;时而人无法站立,须有人搀扶才能行走;时而下肢麻木知觉甚微…… 几年时间,我尝试过广告上说的包治百病、神乎其神的各种药膏、药材……花了不少冤枉钱,但效果微乎其微,膝关节痛、腰脊椎脱臼屡屡发作,一次比一次严重。

  初遇小针刀  就像走进“锦旗展览馆”

  2023年底,同在江苏如皋购房的王大姐看到我疾病缠身的痛苦,谈起了她在中冶医院治疗膝盖和腰脊椎的事情,对医生运用小针刀为他们老夫妻治疗的全过程啧啧称赞。

  我十分信得过王大姐的人品。2024年4月初,我在她的引领下来到上海中冶医院。走进六楼中医骨伤科病区,我的第一印象,仿佛这不是医院,更像是走进了锦旗展览馆。

说实话,平生我也去过不少单位,但像这样一个普通科室能挂这么多的锦旗实属罕见!

一面锦旗,一个故事。背后凝聚着以周勇忠主任为代表的17名医护人员的心血汗水,叙说着他们高超的医疗水平、良好的医德医风,更证明着小针刀独特的医疗魅力。

小针刀  让积年沉疴悄然遁形

4月9日下午,我在医护人员的引领下走进手术室。为我做手术的正是中医骨伤科主任周勇忠。

上了手术台,我心里七上八下。我是普通患者,而医生是位名医,我们之间是有距离的。手术是否会有痛苦,把握有几分,这些我都不知道。

很快,我发现担心是多余的。周主任亲切地说:“您第一次到我们医院,是对我们医生的信任,是对小针刀医术的支持!只要有不舒服的地方,你尽管说!”一句话,让我的不安顿时烟消云散。

打麻药后,周主任在患病之处手握小针刀进行手术。医生袁志强、杨成紧密配合。周主任凭着他的手感,对准穴位圈圈点点,找到我的痛点。又沿着痛点,有序地一点一点地点下去,像在轻风细雨中润物,又像在风轻云淡中的医患交流。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周主任用他手中的小针刀传递着医生对患者的仁心,传递着对患者久病心田的细雨浇灌。

手术室内静极了。周主任为打破沉寂的气氛,时不时说两句幽默的话,让医患双方又回到活泼轻松的氛围。他以释疑解惑的口吻,介绍了小针刀的发展历史,不断回答着我对小针刀的疑惑。渐渐地,小针刀医术在我心中有了谱。

不知不觉中,历时45分钟的首次小针刀手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术后,袁医生和小杨医生又仔细地交代了术后的注意事项。 术前,是由他人扶着我从病房走上手术台的。术后,我竟然能独自一人走下手术台,回到病房。虽然步履不那么敏捷轻盈,但我浑身上下有一种舒展轻松的感觉。不但不用人搀扶,心情也是轻松愉悦的,这才是第一次手术啊!

4月15日、4月22日的两次手术,还是周主任亲自主刀,手术目的是改善腰脊椎病症状。

4月 22日是第三次手术。那天周主任审视着磁共振的片子,约1分钟他将片子放在一边,在腰脊椎处摸了起来,并用手划出痛点处的印记,然后在他划出的印记上施展他的小针刀医术。

术前他告诉我,此次手术是有点痛的。我想,这40余分钟的疼痛和平时撕心裂肺的疼痛能比吗?我说:“不怕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短短的40多分钟,周主任在和我的交谈中,满怀深情地向我介绍了中华医学博大精深的内涵,说着望、闻、问、切的治疗手段,小针刀的形成、发展以及小针刀在中冶医院的成长过程。

 周主任的介绍使我耳目一新。术间,我还谈道,为什么每次手术间间距要6~7天时间,不能缩短一些吗?小针刀既然是主打的治疗方式,还要进行那么多的理疗、挂那么多的点滴又为什么?周医生说我的问题问得好。他说,虽然小针刀是主打的治疗方式,但没有每天的输液、没有每天的理疗,小针刀是不能起到长久和稳定的作用的。

一次袁医生和杨成医生在查房时,袁医生说:老朱啊,输液和理疗对老年人的心血管也起着保护作用啊!是啊,我顿时有茅塞顿开之感! 因为中医是辨证施治,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小针刀。

自入院以来,我做过三次小针刀手术,浑身上下便都有了轻松的感觉,一扫过去麻木沉重的疼痛。过去,我都是拖着两脚朝前走的,现在“力道”又重回腰部和腿部;入院前由于行走的不便,焦虑、忧郁常伴心间,做什么事都事先考虑身体能承受吗?现在,疼痛在腰部和双腿间正消失着。现在我的双膝尚未手术,但通过前三次的腰部手术,我对双膝的手术预期是乐观的!

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这里的医术,还有服务。

以周主任为代表的中医骨伤科团队不仅医生间紧密合作,护士间的紧密合作也是可歌可颂的。我是糖尿病患者,每天要测血糖。入院当天,就有护士问我,什么时候吃的早饭、中饭、晚饭?并记下时间。年龄大了,忘记测血糖是必然的。我忘了时间,她们却记住了。准确记录着我每天的用餐时间,准时在我2小时用餐后测量,将数据输入电脑,以备随时查阅。事情细微,但护士们不因善小而不为! 窥一斑以见全貌。护士的风貌,值得大大称颂!

希望小针刀医术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我第一次离开手术台时,我就有写报道的冲动。因为,我实实在在地被小针刀医术所折服,被医生的慈爱仁心所感动,因手术后的痛苦消除而愉悦。

我想,如何让小针刀的医术更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同样患关节病的人早日除去痛苦安享晚年,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

我思索着。一是现状。其一上海老年人数逐年上升,老年性关节病患者与日俱增;其二患关节病的老年人总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服药、打针、针灸、开刀…… 走着缓解~复发~再缓解~再复发的路,如此循环往复,备受折磨;其三小针刀虽是中医之瑰宝,但不少人不知道,听到的人不了解,了解了的人也不一定敢去碰!

二是举措。其一让老年患者了解它、理解它、接受它。上海中冶医院中医骨伤科的面面锦旗就是无声的解说词,叙说着此前的患者对小针刀的肯定和赞扬,述说着患者对周勇忠主任团队的信任和褒奖! 要加大对小针刀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其二多多培养周勇忠医生这样的紧缺人才,应属当务之急!其三是设点和布局。上海的其他区域也可以设立或者编入小针刀为主体的团队,列入医院编制,发挥小针刀在治疗骨关节病中的特有作用。

  我不是医生,更不是搞医疗事业的人。上述所提仅仅是个人的肤浅认知,希望祖国医术能够发扬光大,希望小针刀技术能够更多地造福于人!

又讯:

5月10日 朱先生给小冶医生健康管家发来第二封感谢信

2024年5月7日,我再次走进了中冶医院,做膝关节小针刀手术。没有了第一次手术的惶恐不安,迎接我的仍然是周主任、袁医生和杨医生。
  周主任招呼我躺在手术台后,用手摸了摸膝关节四周,又在疑点处用劲按着,找到了膝关节的痛点。这个痛点,正是他手中小针刀的靶点。
  我好奇地问周主任:“这是什么原理?”
    “手摸心会”啊!以往我们没有磁共振影像技术时,靠的就是望、闻、问、切。

对,“切”正是诊断。“手摸”是“切”的探索,“心会”是由表及里的心领神会。
  术中,为转移我的注意力,减轻焦虑情绪,周主任很自然聊起了伟人的《实践论》《矛盾论》。他说毛主席的这“两论”和中医学一脉相承,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怪不得周医生对中医的理解,对小针刀如此娴熟于心,他的“手摸心会”不正是主席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理论学说的体现吗?!
   40多分钟时间很快过去了。既是手术,又是思想上医患双方的深度交流。
  来时一身关节病,回去时步履轻盈周身打通!

下周我就要出院了, 感谢上海中冶医院周勇忠主任团队!

                      完成于5月10凌晨5: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