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协同创新 守护老年健康福祉|上海中冶医院牵头成立创面修复专科联盟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及上海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慢性创面患者激增的挑战,4月28日,上海中冶医院联合区域内33家医疗机构、护理院、养老院,共同成立“创面修复专科联盟”。联盟按照“优势互补、权责明确、互惠互利、务实高效、长期合作”原则,旨在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构建“筛查-救治-护理-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提升慢性创面诊疗水平,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宝山区卫健委二级调研员桂志良,医政和中医药管理科科长陈勇、基层卫生和老龄健康科科长顾珊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刘琰,上海中冶医院党委书记张建国,院长董成林以及33家联盟成员单位的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出席,共同见证联盟成立。会议由中冶医院副院长刘祥飞主持。
董成林致欢迎辞,对宝山区卫健委的关心和信任、对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刘琰主任团队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感谢所有联盟单位的积极参与。他说,创面修复体现了医学的使命与温度。近十年来,上海中冶医院依托宝山区重点学科骨科和手足显微外科的学科技术优势,在创面修复领域积极探索,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医护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面修复病房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现已发展成为42张床位、累计治愈近 3000 例复杂创面患者的区域标杆科室,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慢性疾病的高发,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等复杂创面患者与日俱增,诊疗能力的不足与患者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性难题。成立“创面修复专科联盟”,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创举。联盟的成立,旨在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更加高效的优势互补,构建更加完整的创面修复诊疗服务链,从而提升创面修复诊疗水平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作为联盟牵头单位,中冶医院将秉持“共建、共享、共赢”理念,全力推进四大核心任务。一是诊疗一体化:建立“社区筛查-基层处置-专科救治--基层护理-全面康复”的分级诊疗链条和双向转诊机制;二是技术同质化:在瑞金医院烧伤整形学科的专业指导下,制定统一诊疗规范,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推动创面修复技术标准化覆盖各联盟单位;三是专家共享化:依托二、三级医院专家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帮扶指导和双向转诊,实现复杂疑难创面的分层、分级诊疗,使周边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高质量技术和服务;四是科研协同化:开展科研合作,共同申报课题,研究疑难问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宝山区卫健委二级调研员桂志良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发表讲话,对刘琰主任长期以来对宝山创面修复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对上海中冶医院及各参与单位的积极担当表示衷心感谢。
他对联盟提出三点要求:第一,以技术帮扶为核心,筑牢基层服务能力。中冶医院要发挥区域性医疗中心学科和技术优势,主动“送技术、送人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疾病会诊和规范化操作指导,帮助养老护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创面分级管理标准;养老机构要“提需求、强配合”,杜绝“重签约、轻落实”。真正实现“小病不出院、大病及时转”。第二,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流程。联盟单位要建立“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针对老年人转诊、用药、康复等环节堵点,完善绿色通道、MDT会诊等机制。第三,以联盟建设为基础,共同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新模式。各单位要以创面修复专科联盟建设为契机,凝聚合力,密切协作,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总结经验,尝试制定慢性创面管理规范或技术标准,积极探索和实践医疗机构与养老护理机构间全方位、多学科紧密合作路径,为宝山区医养结合事业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桂志良、刘琰为上海中冶医院创面修复专科联盟揭牌。
桂志良、张建国为医疗机构、护理院、养老院等联盟单位颁发“上海中冶医院创面修复专科联盟”成员单位铜牌。
刘祥飞宣读联盟章程,确定了联盟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董成林代表上海中冶医院接受刘琰主任颁发的“瑞金医院烧伤专科医联体”铜牌。
泗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美、上海宝山区月浦恬逸养老院副院长万斌作为联盟单位代表分别作交流发言。
授牌仪式结束后,举办创面修复专科联盟首次学术论坛,论坛由上海中冶医院骨科主任张友忠主持。
刘琰针对糖尿病创面细菌生物膜的特点与诊治进展,对复诊难治性创面细菌生物膜的临床管理和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做了详细讲解。
上海中冶医院骨科创面修复病区副主任医师何国云对开展的创面修复技术及实践做了详细的汇报。
上海中冶医院骨科护士长、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宋长燕利用丰富的案例图片分享了疑难创面护理案例。
以联盟之名,托举生命之重。上海中冶医院将携手各联盟单位,将联盟建设成宝山区创面修复领域“技术创新的阵地、人才培养的摇篮、患者信赖的港湾”,为健康宝山、健康中国建设谱写新的篇章。